摘要: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改革,既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具有实用性;又要依据经济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超前意识;还要根据本地实际优化课程资源,以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如何使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只有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本文拟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改革,谈点粗浅的认识。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实际上主要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从传统教育发展而来的课程模式;第二种是从国外借鉴来的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第三种是介于传统的学科中心模式与借鉴国外模式之间的“探索型”课程模式。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与办学形式不同,又呈现出各种探索的特点。尽管“探索型”模式汲取了传统教育和国外教育的营养,走上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道路。然而,在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似乎出现了某种“高原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在有些方面滞后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滞后性又集中地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因此,对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继续探索与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怎样对“探索型”模式进行继续探索,改革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呢?这就要分析职业学校的办学实际和课程设置现状,对原有课程设置模式进行“扬弃”、重组与创新。
在我国二十年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呈现出多种办学形式。有“紧密型”的联合办学形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学校培养的学生,企业分配使用;有“松散型”的联合办学形式,即学校与企业有联合办学意向,学生毕业时,企业选择使用人才;也有根据市场需要和本校的资源,学校自主的办学形式。与此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也呈现着多种多样的风格。“紧密型”联合办学形式,由企业和学校双方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协商确定课程设置;“松散型”的联合办学形式,由学校征求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意见,确定课程设置;学校自主的办学形式,则是依据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对市场的估计,选择课程设置。应该说每一种办学形式与课程设置模式,都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产生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效应”。
然而,这些课程设置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其一,存在着盲目设置课程的现象。无论哪一种课程设置模式,都受到办学形式的制约。在办学过程中,往往随意更改或设置课程。其二,存在着课程之间不衔接的现象。由于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论证,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甚至相互脱节。其三,存在着课程设置定位不当的现象。职业学校、普通中专校与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似乎各有特色,又难以辨别。以至于有些学校采用“拿来主义”,随便订购使用教材,给教学过程造成了困难。其四,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与实施时,为了“对口单招”或者应某企业的暂时需要,增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使本来就缺乏严密、科学的课程体系,更没有系统性。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