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要打破权威,就得让老师“伏地”吗?

发布时间:2015-05-19 12:51:55

浏览量:

分享到:

  近日,有媒体报道,武汉理工大学一名老师上完课后,走到教室前门,趴在地上,让同学们从他身上跨过去。该老师称,想用一种行为艺术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崇尚真理、敢于用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此事件引发诸多争议,有人认为是老师甘受“胯下之辱”很荒唐,没有对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也有人认为这是值得鼓励的教育创新,老师用心良苦……

  行为艺术演变为“胯下之辱”,是否有损教师形象和尊严?

  5月13日,武汉晚报刊发了一篇名为《“教授趴地上求学生赐“胯下之辱”》(编者:实际是副教授)的报道。众多媒体和门户网站转载该报道时,均在标题中采用“胯下之辱”四个字。由此,引发了关于该老师在课堂上展示如此行为艺术是否合适,“胯下之辱”是否有损教师形象和尊严的争论。

  媒体评论员朱四倍认为,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代言人,还要具有为人师表的形象。师道作为一种尊严的存在,要求教师向学生传递各种基本的行为规范,在评价、引导学生品行的同时,以规范者的角色示范引导学生的一言一行。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知识传授、方法培养和人格养成是并行不悖的,撕裂了任何一方,都是不得当的。遗憾的是,“副教授趴地求学生赐胯下之辱”实际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哗众取宠,错把形式创新当成教学本真,错把表演当成艺术。尽管取得一时的热闹效果,但事后仔细反思,似乎什么都没留下。在无形中消解了社会和学生对师道的神圣期望,不利于师者形象的树立和维护。

  但也有网友和评论人士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甚至认可这样的教学创新。

  蒲公英评论作者马得清认为,这位老师趴地鼓励学生从他身上跨过去的行为,与历史上某人被迫无奈所忍受的胯下之辱的性质截然不同,不是老师要自取其辱,更不是学生主观故意要侮辱老师,而是为了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特意设计的特定的教学细节。其适用范围极为有限,且与教学需要不矛盾,与社会道德不矛盾,与法律不矛盾,其行为得到了学生的尊重和赞赏。可见,教师自己设计的这个专门用于教学需要的特定的行为细节,只具有特定的教学意义,而与其他方面无关。

  西安网评论作者莫胜寒分析说,当今社会要求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当教师努力践行创新理念,尝试开辟新的教学方式时,却被他人冠以“变态”、“反常”,这和“要想马儿跑,不给马儿吃草”有什么不同?要知道教学创新不仅仅是教师队伍或某一个人的事情,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和鼓励。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武汉副教授“胯下之辱”教学背后的意义,它意味着创新和进取,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打破常规,让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大行其道,副教授身体力行以“胯下之辱”启发学生,正是教学创新的一个起点,我们必须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给予支持和建议。

  “跨过老师身体”就能教会学生“挑战权威”?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该老师说出了采取此举的缘由——中国文化里,有一种“怕人”的文化,始终束缚着我们的思维自由,即使对方错误很明显,也不愿意顶撞。于是,在面对老师讲课时,中国学生常鸦雀无声,而欧美学生却能提出令老师震惊的想法。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创新,就要先突破“怕人”的思维,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不畏强权,这样,科学才能进步。他希望学生能挑战权威捍卫真理。

  很多人认为此观点站不住脚,并质疑是否能达到这位老师所预期的教学效果。

  澎湃新闻评论作者蔡志栋认为,现在很多学生其实并不会把老师看作权威。老师说一句,学生顶十句的大有人在。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兴致勃勃,学生在下面睡得鼾声正浓的也大有人在。老师当场抓住考试作弊,气势汹汹百般抵赖,甚至对簿公堂的也不乏其人。在这些事例中,难以看到老师的权威何在。

  蒲公英评论作者蒋永红认为,该老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他分析:,如果这位老师是权威,学生听从建议而跨过他身体,那是遵从权威还是挑战权威呢?跨过了他,那是遵从权威,和他的教学目标相违背;如果不跨,老师就没能成功调动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有违教育初衷,但实际上又挑战了“权威老师”的话语权威。如果不是权威,学生跨过去又有什么意义呢?更多地是说明了学生的盲从心理吧!

  蒲公英评论作者杨欣分析道,此举本质上仍然是教师居高临下对学生的压制,根本就不可能对学生内心产生丝毫触动,所谓传递什么精神那只不过是教师自我意淫罢了。

  蒲公英评论作者张剑认为,即便这位老师的行为不能在启发学生质疑与反抗精神上起到作用,但其敢于突破、勇于向常规“宣战”的教学方式,至少给当下高校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视角。大学之大,不但在于其有大楼和大师,更重要的还在于,对师生的诸多行为和思想给予最大的包容。

  实质上,争议的焦点问题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

  其实,这些喧嚣争议背后,有一个共识,即那位老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问题在于,怎样培养?

  或许能从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寻找到方向。该《意见》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要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应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出发。大学教学应多采取交互式、探究式教学,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同时,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教师的教育自主权,让大学出现更多另类和个性的老师,让教学方式变得更个性和多元。

  不容忽视的是,权威的存在对于追求真理、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非毫无价值。

  澎湃新闻评论作者蔡志栋撰文指出,思想家迈克?波兰尼持有这样的观点,科学研究中至少涉及三方面的权威:师徒关系中老师对学生的权威,科学家之间的相互权威,还有科学家对于社会大众的权威。具体到本事例中师生关系而言,波兰尼认为,在师徒关系中,导师也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批判,但是,他同时明确表示:“这必须保持在恰当的限度之内;学习的过程必须主要依赖于对权威的接受。在必要的时候,这种接受必须用纪律来实施。”

  结语  社会的发展要依靠教育培养人才,而在一个能称为“人才”的人所应具备的素质中,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无疑是最难培养的。在这个过程中,创设一个求同存异、尊重异见的教育和文化环境,比简单地呼吁打破权威可能更有效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伏地 老师 权威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初中生学什么专业好 男生学什么专业好?

重诺的品格最该点赞

落实禁令,基层教育部门不能只当传声筒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