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期间,压岁钱都是人们争议的焦点,特别是钱的归属权问题,让许多父母和孩子起了争端,甚至对簿到了公堂。
孩子认为“这钱是给我的,理所当然归我所有”。家长则认为,钱给孩子只是个名义。一般来说,除孩子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压岁钱外,其他压岁钱实际上是大人之间的人情往来,孩子收到的钱数与家长支出的钱数理论上是持平的。因此,这些压岁钱当属家长所有。
法律人士给出的说法是:大人给孩子的压岁钱,属于民法上面的赠与。压岁钱是赠与合同关系,孩子一接受红包,赠与合同就成立了。考虑到孩子尚未成年,很难支配这样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且有可能养成大手大脚挥霍的习惯,因此相关法律条文也规定,家长作为监护人对孩子的财产是有管理和保护职责的。而且同时规定,父母仅是保管,不能随便处理。
这也就是说,真到公堂之上,家长的官司是打不赢的。这让家长极不理解:“自己的钱转了个圈,就是孩子的了。”但不理解归不理解,孩子收的压岁钱就是孩子的,既然是法律规定,家长就不能随意动,否则不但伤了家长与孩子的和气,更是触犯了法律。
对于多数家庭来说,家长之所以与孩子争压岁钱,不仅是怕孩子小,不擅支配,更是因为每年支出的“巨额”压岁钱给家庭造成了不小的负担,影响着家庭经济统筹,因此,总想让这钱回归到家庭开支计划中来。
压岁钱在中国由来已久,即便过去没有法律的规定,也很少听说过大人与孩子起争执。那是因为,过去人们给孩子的压岁钱主要是象征性的,数额很小。逢年过节,大人给孩子一些钱用来“压岁”,表示一种祝福。当然,在过去经济困难的年月里,孩子平时没有零花钱,有时候,压岁钱顺便也成了零花钱。孩子接了压岁钱不但高兴,而且很记得给钱者的好处,不少小孩子常常从内心发出“长大了要好好孝顺您”的感激话语。
可反观当下,压岁钱动辄成千上万,就像家长所说,名义上是送给孩子,但实际上是给大人的,给钱多不是给孩子的祝福多,而是给大人“壮面子”。你给我的孩子一千,我至少也得还上一千二。也就是说,压岁钱失去了最初对孩子的祝福意义,异化成大家长间的人情债。在大人的观念里,孩子成了“钱往来”的一个借口。
如此说来,家长的压岁钱难题完全是自己造成的,在给孩子钱的时候,没有“压”上祝福的情。因此,我们也就不能抱怨孩子眼中看到的只是钱,没有感受到钱背后的祝福,当然更不会考虑人家为什么要给这么多的钱!
解铃还需系铃人。压岁钱习俗背后,承载的是亲情,传承的是文化。要消解家长与孩子这场压岁钱的战争,不是用法,也不是用理,而是要用亲情和文化,让压岁钱回归祝福的初心。
首先,作为家长,莫要再把压岁钱当成大人间的人情往来,要量孩子支配能力适当“压钱”。其次,孩子年龄尚小,眼中只盯住钱是可以理解的,这就需要家长对其进行教育。无论是给自己的还是亲朋好友的孩子,在出手时不仅要让孩子接住钱,更要接住你对孩子的美好祝福。最后,家长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你收到的不是钱,而是长辈的祝福,要永记亲情,感恩回报。

微信公众号:gsrtts
轨道运校学校东校区
咨询QQ:3239182397 2993815968 2972468147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1551-575 400-093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