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许江:高校是艺术创作国家队的主力军

发布时间:2016-03-28 10:58:57

浏览量:

分享到:

精彩观点

  1.艺术教育是全民的教育,是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心灵的教育,终生的教育;艺术的三层“皮”是艺术教育的核心。

  2.精英性、学术性、民主性造就了高校会成为了国家队的生力军。今天,高校的使命是继承传统,弘扬精英性,坚守学术性,利用我们的民族性来塑造这个时代新的创作高峰。

  3.用“葵”来表现20世纪中国人独特的经历、身份、价值观,是东方葵的使命。如果我们用梅兰竹菊表现这代中国人,就不够准确。

  4.今天,我们很多的价值判断已经非常西化,在这样的情况下重建乡土,重建精神土壤就非常重要。而这正是“视觉中国”研究的核心。

  5.学习经典、培养礼仪、活化传统、重视节庆、营造家居、重建乡土这六个方面如果做好,将大大超过今天讲的美术创作的范畴,会为我们建构一个诗意的栖居的环境,也会对我们内心有一个很好的调整,这是艺术教育真正的使命,这是视觉中国真正的使命,也是像中国美院这样的高校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艺术教育是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

  主持人:2014年10月15日,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受邀出席此次座谈会,并做了题为“关注视觉中国,弘扬核心价值,铸造中国形象”的发言。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到许江院长,请他谈谈参加中央文艺座谈会的体会,以及铸造中国形象与中国高校的使命。

  许院长,您好!教育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都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两者共同之处是着眼于人类灵魂的培育和塑造。您拥有这样的双重身份,您能否谈谈对此的理解?

  许江:过去,我们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次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工作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可以说艺术教育教师是两种工程师交汇的神圣职业。艺术教育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艺术教育是全民的教育,是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不论是什么专业,不论是干什么的,如果能够接受一些艺术教育,拥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甚至能够写一些文字,唱一些歌,写一些诗词,你的人生将会因此而多彩,你的心灵将会因此而温润。有时候我们去到一些地方会感受到这个地方浓浓地文化气息,从心里向萌生出一种敬意。这种敬意恰恰是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

  第二,艺术教育是心灵的教育,终生的教育。今天的父母辛辛苦苦送孩子学钢琴、学毛笔字,是不是将来孩子一定要当音乐家、美术家?不一定。而艺术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是大有好处的,因为艺术教育不是知识的教育,它是一种心灵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

  艺术有三层“皮”。第一层“皮”是一层可见的“皮”。它是一种独特的创作、创造。每个民族、时代都有它独特的艺术呈现形式,比方说我们的中国画、书法、戏曲、歌唱、建筑、器具、衣食住行、散文等都包含有艺术元素,都是中国独特的艺术。艺术教育关系到这张可见皮的创造。第二层“皮”是一层可感的“皮”。它是指在可见的艺术创作背后传达的情感。比方说我们中国的艺术特点:含蓄、韵味。所以,中国的艺术创作往往是一唱三叹,一波三折。第三层“皮”是一层可思的“皮”。它是指在传达情感的背后承载着一个民族独特的自信的方式。中国画、中国书法在运笔挥洒之间传达了国人含蓄和诗意的情感,在这些作品背后也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自信方式,或者说一种独特的知觉方式。今天的孩子用键盘打字,文字再也不是被一笔一划建构起来的,这样的方式缺少用笔写字的韵味。

  总之,艺术教育不是一个科目,而是一种心灵教育,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需要全民参与。艺术的三层“皮”是艺术教育的核心。

高校是艺术创作国家队的主力军

  主持人:听了您的阐述很受启发,也对艺术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艺术教育确实不只是科目,更是心灵的教育。在出席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的72位代表中,您是唯一来自高校的代表作了发言,并在高校引起了很大反响。我们知道,国徽、国旗、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些代表国家形象的美术工程,创作主力主要来自高校,对此您有何看法?

  许江:国徽、国旗是不是高校设计的我不太清楚,但是中国高等教育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现象。

  第一,精英性。以美术为例,西方很多国家最好的精英不在高校,而中国最好的大师大部分在高校,高校界是艺术创作国家队里的主力军。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高校的精英性造就的。以中国美院为例,它的前身是1928年由蔡元培创建的国立艺术院。办学至今,学校聚集了诸多精英,人才层出不穷。如潘天寿、黄宾虹在学校工作过,吴冠中、赵无极、李可染接受过学校的熏陶。这真的形成了一个高峰,在这个高峰里盛行着一种风气,叫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在校学习时,他们不会让自己碌碌无为,不会满足于一年发表多少论文,他们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这种自我实现的追求精神是高校的灵魂所在,是高校铸造艺术高峰的主要力量。我们制定的很多数量化的指标,对他们来说是无稽之谈。因为,我们可以证明真正优秀的东西不是可以靠数字来衡量出来的,这点十分重要。

  第二,学术性。高校里倡导独立思考的精神,多种学科,文理科,古今中外的多元交叉,因为这些因素形成了我们讲的学术性。这个学术性是很严肃的,它与现在媒体炒作的明星效应完全无关;它是面对历史的,也是面对灵魂的,是一种使命。

  第三,民主性。高校里的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文人意志,任何问题大家总保持着独立思考,但是对真正优秀的、有深度的见解他们是信服的。你的学科成就如何,就会给你怎么样的尊敬,这样一种跟每个人的努力、使命相关联的价值判断、人际关系,我们称为高校的民主性。

  总之,精英性、学术性、民主性造就了高校会成为了国家队的生力军。今天,高校的使命是继承传统,弘扬精英性,坚守学术性,利用我们的民族性来塑造这个时代新的创作高峰。

  《东方葵》的创作灵感和追求

  主持人:您的作品展《东方葵》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时引起了热烈讨论。您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创作展?为什么把“葵”作为您多年来创作的主题?

  许江:《东方葵》现在正在国博展出。我画“葵”已经有十多年了。首先,画葵不仅因为它很美丽,还因为它有很多令我感动的特性。第一,草根性。它在很艰难的环境下也可以生存。第二,群体性。大家都知道葵向阳生长,一片老葵尤其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想到20世纪的中国人。他们身上那种浓烈、燃烧、向往、沉重的情感。总之,葵身上那种宏大和草根交织在一起的人民性,是这代人的精神图谱的展现。

  再之,用葵来表现这代中国人独特的经历、身份、价值观,这是东方葵的使命。如果我们用梅兰竹菊表现这代中国人,那就不是很准确。虽然,我们身上有很多的沧桑、纠结的东西,但是我们始终挺直葵杆,背负着重担,担当这样一种使命。

  主持人: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中,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在这方面还存在着文化输出和输入的失衡,文化对话的失声现象。在您看来,如何让真正有活力、有竞争力、有创作力的艺术作品走出去?

  许江:今天,我们对当代艺术的判断了解得不够、肯定得不够,有些很好的艺术创作的苗头没有得到很好的支持,偏偏这时候又逢上艺术产业化的问题。艺术产业化现状把很多拥有严肃的艺术创作和追求的人的心气儿给冲淡了。为此,这次习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个提法是有层次的,我们要好好思考,同时我们也要有自信,要看到今天的中国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对美术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年代。

  最好的年代为什么没有出真正能够横贯历史的力作呢?首先,艺术界要继承传统,扎根中国的沃土,同时吸收外来的优秀东西,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创作作品。再之,要对社会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很好的判断,要充满激情的去支持它们,助推它们,将它们逐一传播出去。

  主持人:由谁来判断这样的艺术作品?

  许江:当然是艺术界本身。首先,艺术家要对艺术充分的了解,有使命感和责任心。怎么样真正把好的专家送到评审的位子上去,让他们发现这些好的艺术项目是很重要的问题。再之,我们应该对中国文化输出有大的胸怀,有大国的战略思想。比如“威尼斯双年展”这种好的舞台,应该有一个响当当的中国馆屹立在双年展上,展出中国优秀艺术作品。这不是钱的问题,是国家判断的问题,是民族形象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如果把这个工作交给高校,高校是有能力来做的。

  主持人:高校承担从作品的价值判断到具体的展馆组织?

  许江:高校的特点是精英性、学术性,它是有组织的,这是高校好运作的一个方面。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从六个方面塑造“视觉中国”

  主持人: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出《舌尖上的中国》,您也谈到了,在我们身边和心里有一个更伟大的视觉上的中国等待着我们开发和传播。能否描绘一下您心目中的视觉中国蓝图?在蓝图的实现过程中,教育要承载什么样的任务和使命?

  许江:“视觉中国”是我们学校响应教育部提出来的协同创新工程的一个项目名称,但它的内涵是很大的。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心中有一个非常广阔的中华民族的视觉艺术传统。这个视觉艺术传统在今天我们的价值观建设中,在对外艺术的交流和传播中,在我们国家形象的塑造中,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能量。在今天谈视觉中国,我认为可以从六个方面着手。

  第一,学习经典。我们有可见的经典,如书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蕴含着民族传统,饱含中国人的情感。那么,我们能不能在中国传统当中选出名画百幅、名贴百帧、名著百作,名器百尊?我说的一百不一定是一百篇幅,只是要选出经典进行传播,让青年一代从中理解中国并认识中国,让他们的心里建立一个家园,一个可以带着走的家园。还记得30多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到一个华侨家里,他指着书架上的彩陶说:“这是我的祖国,这是我可以带着走的祖国。”我当时真的很感动,如果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建立一个这样可以带着走的祖国,那么我们走到哪里都会心怀家园。所以,学习经典特别重要。

  第二,培养礼仪。中国是礼观之邦,我这里讲的礼仪是中国人基本的姿态,比如我今天歪斜着面对镜头,观众会看不起我。所以,礼仪非常重要。两年前我设计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典服,典礼做再好,典服没有做好就有很多问题。这个典服是黑色的,有一种尊严和沉静。本科生典服是绿色的,如沐在林,四粒扣子;硕士生典服是紫色,七粒扣子;博士典服两是红色的,如火在野,十粒扣子;教授服是黄色的,象征厚德载物,十二粒扣子。只有一件衣服是十六颗扣子,银色的,象征天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那就是校长服。我在毕业典礼讲话当中跟学生说:“在学校里大家呵护你门,今天开始你们走向社会,担当起责任,从此要有社会担当。”一个好的典礼设计会对孩子们有终生有益。

  第三,活化传统。传统是以前的东西,如何让它活在今天,活在生活当中非常重要。比方说今年我们学校的新生进校后每个人都收到一份礼物。即两只毛笔,一只黑管狼毫,一只斑竹管的尖豪,一瓶墨汁,一本千字文。在千字文里有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次序和看法,千字文既学文又学字,更养心。这样一种书写的学习,并不一定要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书法家,只希望能让他们从书写当中认识中国精神,而这种学习是活的学习,不是两句话说说的。

  第四,重视节庆。24节气是中国人大智慧的体现,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体现。什么季节干什么,反映了这块土壤的特征。而今天,我们的节气已经不存在,只剩下节庆,只剩下旅游日,内涵正在丧失。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节庆,通过重视节庆,来重视节气,重视我们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人和大地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个十分重要。

  第五,营造家居。中国人传统是以茶米为食,以麻思为衣,以竹陶为用,以林泉为居,这个优秀的传统随着今天的城市化,还有多少还留在我们的家?我们的家居里一定要留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要将我们曾经有过的诗意的栖居方式保留下来。

  第六,重建乡土。这个乡土指的是让我们始终心怀敬意,心向往之的精神土壤,是我们心中的家园,而这个乡土正在逐渐流失。今天,我们很多的价值判断已经非常西化,在这样的情况下重建乡土,重建精神土壤就非常的重要。这正是“视觉中国”研究的核心。

  这六个方面如果做好了,将大大超过我们今天讲的美术创作的范畴,会为我们建构一个诗意的栖居环境,也会对我们内心有一个很好的调整。这是艺术教育真正的使命,这是视觉中国真正的使命,也是像中国美院这样的高校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视觉中国”是个协同创新中心,请问这个中心有几个参与单位?

  许江:这个协创中心包括中国美院、中国美术馆和浙江省广电厅。我们真心希望能一同做一些有意义的项目,能够为中国的文化振兴和中国的文化教育出一点力。

  主持人:今天访谈当中,许校长给我们分享了参加习总书记主持的中央文艺座谈会的体会,同时给我们描绘了他心目中的艺术教育蓝图、视觉中国的蓝图。在这个蓝图当中包含着每一个中国人,承载着诗意地憩息在中国大地上的梦想。再次感谢许校长能够参与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中国教育新闻网的联合采访,谢谢!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主力军 国家队 艺术甘肃轨道,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初中生学什么专业好 男生学什么专业好?

我是一只小小鸟

江苏: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教育现代化水平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